时间: 2025-05-05 01:2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28:31
潜逃:指秘密地或非法地逃离某个地方,通常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或避免某种责任。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潜逃往往被用来描绘紧张的情节,如逃犯逃离监狱或侦探小说中的关键转折点。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潜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突然离开某个场合,有时带有负面的含义,如“他潜逃了会议”。 专业领域:在法律领域,潜逃特指犯罪嫌疑人或罪犯逃离司法机关的控制。
同义词:逃逸、逃离、逃亡、遁逃 反义词:投案、自首、归案
词源:潜逃由“潜”和“逃”两个字组成,“潜”意味着隐藏或秘密,“逃”意味着离开或躲避。 演变:在古代汉语中,“潜逃”一词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在法律和犯罪相关的语境中。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潜逃可能被视为一种不道德或不负责任的行为,尤其是在强调法律和秩序的社会中。
情感反应:潜逃往往带有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因为它涉及到逃避和不确定性。 联想:潜逃可能让人联想到电影中的追逐场景或小说中的悬疑情节。
在现实生活中,潜逃可能涉及到某人突然离开工作或关系,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负面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潜逃比喻为逃离现实的渴望:
“在夜的掩护下,我潜逃, 逃离这喧嚣的世界, 寻找一片宁静的海洋。”
视觉联想:潜逃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中的身影,悄悄地穿过街道或森林。 听觉联想:潜逃可能伴随着紧张的音乐,如快速的鼓点或紧张的弦乐。
在英语中,“潜逃”可以对应为“flee”或“escape”,但在法律语境中,更常用的是“abscond”。
潜逃是一个多面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领域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了解潜逃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汇,还能丰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提升沟通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1.
【潜】
(形声。本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没水以涉曰潜。-潜,涉水也。 、 《易·乾龙》-潜龙。 、 《诗·小雅·正月》-潜虽伏矣。 、 曹植《情诗》-游鱼潜绿水。 、 《书·洪范》-沈潜相克。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潜龙腾渊。
【组词】
潜水
2.
【逃】
(形声。从辵(chuò),兆声。本义:逃走,逃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逃,亡也。 、 《庄子·外物》-许由逃之。 、 《韩非子·喻老》-恒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 《韩非子·内储说上》-处于逃。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逃未及远。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脱身以逃。
【组词】
逃闪、 逃越、 逃生子、 逃犯、 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