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5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58:01
词汇“渰浸”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渰浸”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渰浸”的字面意思是水淹没、浸透。其中,“渰”(yǎn)指的是云兴起的样子,引申为水涌起、淹没;“浸”(jìn)则是浸泡、渗透的意思。结合起来,“渰浸”描述的是水大量涌入并完全覆盖某物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渰浸”常用来形容洪水泛滥、水灾严重的场景,带有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在口语和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现代汉语中更倾向于使用“淹没”、“浸透”等词汇。
“渰”字在古代汉语中多指云兴起的样子,后来引申为水涌起、淹没的意思。“浸”字则一直有浸泡、渗透的含义。这两个字组合成“渰浸”,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古代文学中,“渰浸”常用来描绘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灾害的深刻体验。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渰浸”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壮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灾难和困境。它能够激发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深刻反思和对受灾者的同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需要使用“渰浸”这个词汇的场景。它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用于描述特定的历史**或文学场景。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渰浸”来增强意境:
暴雨倾盆,山洪渰浸,
村庄在水中颤抖,
生命的呼喊,在风中飘散。
想象一幅画面:暴雨如注,洪水汹涌,村庄被水淹没,人们在水中挣扎。这种场景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紧张的听觉体验。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与“渰浸”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flood”(英语)、“inondation”(法语)等,都可以描述类似的自然灾害场景。
“渰浸”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词汇,它能够生动地描绘水灾的严重性,但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低。了解和学这个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欣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提升语言的多样性和深度。
1.
【渰】
(形声。从水,弇(yǎn)声。云、雨相关联,故从水。本义:阴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渰,雨云貌。 、 《诗·小雅·大田》。传:“云兴貌。”-有渰凄凄。 、 晋·张协《杂诗》之九-凄风起东谷,有渰兴南岑。 、 明·谢谠《四喜记》-若逢炎日过嘉苗,有渰?垂祥德所招。
【组词】
渰云、 渰渰
淹没。 同: 淹
【引证】
《梁书·曹景宗传》-颇有渰溺,复还守先顿。 、 《英烈传》-纪世雄三万人马,都被河水渰死,一个也没留。 、 宋·欧阳修《赵唐靖公》-某为水所渰,仓皇中搬家来唐书局,又为皇城司所逐。一家惶惶,不知所之。
【组词】
渰没、 渰杀、 渰漏、 渰烂
2.
【浸】
(形声。从水,籀文寝声。本义:古水名。浸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出今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入虖沱河。-浸,浸水也。出魏郡武安东北,入呼沱水。
【组词】
巨浸
泡在水里,被水渗入。
【引证】
《诗·曹风·下泉》-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 《周礼·职方氏》-其浸五湖。 、 《吕氏春秋·木味》-浸渊之草。
【组词】
浸淬、 浸蚀、 浸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