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2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27:12
“歌舞升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歌舞升腾,形容场面热闹、欢乐,通常用来描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的景象。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繁荣的社会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歌舞升平”常用来描绘盛世景象,如唐代诗歌中对长安繁华的描述。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节日或庆典时的热闹场面。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它可能用来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稳定与繁荣。
同义词中,“繁荣昌盛”强调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国泰民安”强调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太平盛世”则强调长期的和平与繁荣。反义词则反映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
“歌舞升平”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诗歌和音乐的繁荣,这个成语因此而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繁荣安定的社会状态。
在文化中,“歌舞升平”常常与盛世联系在一起,如唐代的开元盛世。它反映了人民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也是对历史美好时期的回忆。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和谐、欢乐和繁荣。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一个节日或庆典的热闹场面时使用这个成语,比如描述春节的喜庆氛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开满园,歌舞升平夜未央。”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宫廷或市井热闹场景的画作,人们载歌载舞,灯火辉煌。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欢快的音乐和人们的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time of prosperity and harmony”,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表达了相似的社会繁荣和和谐的意境。
“歌舞升平”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社会的美好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与繁荣的深切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
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
1.
【歌】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歌,咏也。 、 《说文系传》-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 、 《易·离》-不鼓缶而歌。 、 《虞书》-歌永言。 、 《礼记·乐记》-歌咏其声也,长言也。 、 《诗·魏风·园有桃》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 《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组词】
对歌、 高歌、 歌吹、 歌鼓、 歌戏
2.
【舞】
(形声。从舛(chuǎn),两足相背。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
同本义。
【引证】
《礼记·乐记》-舞,动其容也。 、 蔡邕《月令章句》-乐容曰舞
【组词】
舞旋、 舞判、 芭蕾舞;歌舞、 舞局、 舞咏、 舞头、 舞天、 舞妓、 集体舞
3.
【升】
(象形。本义:容器名。一斗的十分之一)。
容量单位。
【引证】
《说文》。按,十合也。-升,十龠也。从斗,亦象形。 、 《小尔雅》-两匊谓之升。 、 《诗·唐风·椒聊》-蕃衍盈升。
4.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