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3:3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3:31:09
孟加拉国(Bangladesh)是一个位于南亚的国家,东、西、北三面被印度包围,东南与缅甸接壤,南临孟加拉湾。该国正式名称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首都为达卡(Dhaka)。孟加拉国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在不同的语境中,“孟加拉国”可能指代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或地理特征。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象征着坚韧和生存;在口语中,人们可能更多地讨论其社会问题或发展成就;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或环境科学,它可能涉及特定的政策或生态问题。
“孟加拉国”一词源自孟加拉语“বাংলাদেশ”(Bangladesh),意为“孟加拉人的国家”。在1971年独立战争后,该国正式更名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孟加拉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音乐和舞蹈。社会背景中,该国面临着人口过剩、贫困和气候变化等挑战,但同时也展现出强烈的社区精神和文化自豪感。
提到孟加拉国,可能会联想到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坚韧的人民。情感上,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对生存和发展的敬意。
个人可能在与孟加拉国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工作,或通过旅游体验其文化。这些经历可能加深了对该国社会经济状况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孟加拉国描述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其河流如同生命之脉,滋养着无数的故事和梦想。
通过观看孟加拉国的传统舞蹈表演或聆听其民族音乐,可以感受到该国文化的活力和多样性。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Bangladesh”和中文中的“孟加拉国”,虽然发音和书写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国家。
通过对“孟加拉国”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和挑战。这一词汇不仅是地理标识,也是文化、历史和社会的象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拓宽视野,增进跨文化理解。
1.
【孟】
(形声。从子,皿声。本义:妾媵生的长子称“孟”,正妻生的长子称“伯”,后来统称长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孟,长也。 、 《书·康诰》-孟侯。 、 《书·大传》-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 、 《诗·郑风·有女同车》。传:“齐之长女。”-彼美孟姜。 、 《方言十二》-孟,姊也。 、 《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 、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胡卫道三子:孟曰宽,仲曰定,季曰宕。
【组词】
孟兄;孟孙;孟仲叔季
2.
【加】
(会意。从力,从口。本义:添枝加叶说假话、虚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加,语相增加也。 、 《左传·襄公十三年》-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 、 《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 《左传·庄公十年》-弗敢加也。
【组词】
加叶添枝、 加诸、 加诬
3. 【拉】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