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3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38:59
焚香膜拜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焚烧香料并进行膜拜来表达敬意或祈祷。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对神灵、祖先或其他神圣存在的尊敬和崇拜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焚香膜拜 常用来营造一种庄重、神圣的氛围,如在描述仪式或历史场景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或传统文化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学、历史学或人类学中,这个词汇用于描述特定的实践或文化*俗。
同义词:烧香拜佛、敬神拜天、顶礼膜拜 反义词:亵渎、不敬、轻蔑
焚香膜拜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和祭祀活动。"焚香"指的是燃烧香料,而"膜拜"则是指跪拜或鞠躬以示尊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和文化中的尊敬行为。
在文化中,焚香膜拜 是一种传统的尊敬和祈祷方式,常见于、道教和民间信仰中。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神灵的尊敬,也是对祖先的纪念和怀念。
焚香膜拜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庄重和神圣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宁静的寺庙、缭绕的香烟和虔诚的信徒,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参加过一次**寺庙的仪式,亲眼目睹了信徒们焚香膜拜的场景。那种虔诚和宁静的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晨曦微露,香烟缭绕,
信徒们焚香膜拜,心诚则灵。
古寺钟声,回荡山谷,
敬神之心,永存不灭。
焚香膜拜 的视觉联想包括寺庙、香炉、香烟和虔诚的信徒。听觉联想可能包括寺庙的钟声、诵经声和信徒的祈祷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实践也有相应的词汇,如印度的"Aarti"(一种用灯和香进行的祈祷仪式)和教的"Incense"(燃烧香料以增加仪式的神圣感)。
焚香膜拜 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和文化实践,也反映了人类对神圣和尊敬的普遍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兆多疾,每疾作,孺人辄不食饮,焚香膜拜,以祈福祐。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香】
(会意字。据小篆,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香甜美好。本义:五谷的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按,谷与酒臭曰香。”-香,芳也。春秋传曰:“香稷馨香。” 、 《左传·僖公五年》-黍稷靡馨。 、 《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盛,其香始升。
3.
【膜】
(形声。从肉,莫声。本义:生物体内部的薄皮形组织)。
同本义。
【引证】
《素问·痹论》-熏于肓膜,散于胸服。
【组词】
耳膜;竹膜;细胞膜;鼓膜
4.
【拜】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同本义。
【引证】
《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拜手,稽手。 、 《礼记·郊特性》-拜,服也。 、 《荀子·大略》-平衡曰拜。 、 宋·王傥《唐语林·雅量》-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