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2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5:58
两税法:两税法是**古代的一种税收制度,主要指的是唐代中后期(公元780年)由宰相杨炎提出的税制改革。这一制度将原有的租庸调制改为以户税和地税为基础的税收体系,即“两税”。户税是根据家庭人口和财产状况征收的税,地税则是根据土地面积和产量征收的税。
在文学作品中,两税法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社会经济状况或政治改革。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术语。
同义词:税制改革、税收制度 反义词:旧税制、租庸调制
两税法一词源于唐代,其名称直接反映了其核心内容——户税和地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在历史学和经济学领域被广泛使用,用以指代这一特定的税制改革。
两税法的实施在唐代社会经济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简化了税收流程,提高了税收效率,但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这一制度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政府对财政管理的需要。
提到两税法,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繁荣与变革,以及政府在经济管理上的努力和挑战。这一词汇可能引发对历史变迁的深思。
在历史课程中,我学*了两税法的相关内容,这让我对古代**的税收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两税法作为一个象征,代表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挑战。
想象一幅画面,描绘唐代官员在田间地头征收地税的场景,或是听到古代铜钱的叮当声,这些都能引发对两税法的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税制改革也有发生,如罗马帝国的税制改革,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都反映了政府对财政管理的重视。
两税法作为一个历史学术语,对我来说,它不仅是了解古代*税收制度的一个窗口,也是理解历史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我更加认识到语言在传递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中的重要作用。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税】
(形声。从禾,兑(duì)声。本义:田赋,征收的农产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税,租也。 、 《急就篇》注-敛财曰赋,敛谷曰税,田税曰租。 、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 《大戴礼记·主言》-税十取一。 、 《汉书·食货志》。注:“税者,田租也。”-有税有赋。 、 《周礼·掌交》-论九税之利。 、 《汉书·刑法志》-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
3.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引证】
《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盐铁论·诏圣》-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 《管子·心术》-杀戮禁诛谓之法。 、 《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
1. 【税法】 关于征税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