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0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03:28
櫜甲束兵(gāo jiǎ shù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将盔甲装入袋中,将兵器捆绑起来。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停止战争,解除武装,表示和平或休战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櫜甲束兵常用来描绘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景象,或者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军事或政治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用来说明某个时期的和平状态或政策。
櫜甲束兵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櫜甲束兵,誓师于野。”原指在战前将盔甲和兵器准备好,后来演变为指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和平一直被视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櫜甲束兵**这个成语体现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反映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
这个成语给人以安宁、和谐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宁静的田园生活和没有战争的世界。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努力避免冲突和战争。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国际关系、历史**或和平议题时,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传达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櫜甲束兵日,花开满山时。 和平如春水,润物细无声。”
想象一幅画面:战场上,士兵们将盔甲和兵器整齐地堆放,远处是和平的村庄和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宁静和希望。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lay down arms”(放下武器)或“ceasefire”(停火),它们都传达了类似的和平概念。
櫜甲束兵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和军事的术语,它还承载着人们对和平的深切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平的价值,并在实际生活中倡导和维护和平。
1. 【櫜】
2.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
3.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4.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