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1:25
偏谬(piān miù)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偏颇和谬误。它描述的是一种观点或行为偏离正确或合理的状态,含有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
偏谬一词源自汉语,由“偏”和“谬”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偏”指偏离中心,“谬”指错误。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描述偏离正确和合理状态的词汇。
在中华文化中,追求中庸之道,避免偏谬是重要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交往和学术讨论中,避免偏谬被视为一种美德。
偏谬一词往往带有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错误、不合理和不可靠。在表达时,使用该词可能会带有批评或否定的意味。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的观点明显偏谬,与事实不符,这种情况下使用“偏谬”一词可以准确表达我的看法。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偏谬的迷雾中,真理的光芒黯淡,
唯有理性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行。
偏谬可能让人联想到扭曲的图像或不和谐的声音,如失真的照片或刺耳的音乐,这些都是偏离正常状态的表现。
在英语中,与“偏谬”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fallacy”或“bias”,它们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和用法。
偏谬是一个描述偏离正确和合理状态的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正确使用该词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
1.
【偏】
(形声。从人,扁声。本义:不正,倾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偏,颇也。 、 《书·洪范》-无偏无颇。 、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势有偏侧。
【组词】
偏岸、 偏偏倒倒、 偏侧、 偏倒
2.
【谬】
(形声。本义: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谬,狂者之妄言也。 、 礼记·中庸》-考之三王而不谬。 、 《庄子》-天下悦之以谬悠之说。 、 《庄子·庚桑楚》-解心之谬。 、 《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园喜以谬赏。 、 《荀子·儒效》-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谬戾、 谬谈、 谬举、 谬种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