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4:1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4:14:59
偶对: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对或成对的事物,强调两者之间的配对关系。它可以用来描述任何成对出现的事物,如成对的物品、成对的概念或成对的人。
“偶对”一词源于汉语,其字面意思即为成对的事物。在古代汉语中,它常用于描述对称或匹配的事物,如对联、对仗等。随着语言的发展,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在可以泛指任何成对的事物。
在文化中,“偶对”常常与对称美和和谐相联系。例如,对联就是一种典型的偶对文化表现,它体现了人追求对称和平衡的审美观念。
“偶对”这个词给我一种和谐、平衡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对称的美,以及事物之间的互补和协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偶对”来形容一对相似的杯子,它们不仅功能相同,而且外观也非常匹配,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偶对”:
春风对秋雨,
晨曦对暮霭,
偶对的美丽,
在时光中徘徊。
想象一对精致的耳环,它们在光线下闪烁,发出轻微的碰撞声,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正是“偶对”的完美体现。
在英语中,“偶对”可以对应为“pair”或“couple”,它们都强调了两个事物之间的配对关系。然而,“偶对”在中文中更多地强调了对称和匹配的概念。
“偶对”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指代成对的事物,还蕴含了对称、和谐和匹配的意味。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偶对”这个词,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增强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1.
【偶】
(形声。从人,禺声。禺,通常读yù,又音ǒu。本义:仿人形制成的木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相人者,像人也。一名俑。-偶,相人也。 、 《淮南子·缪称》-鲁以偶人,而孔子叹。 、 《史记·孟尝君列传》-见偶人与偶人相与语。
【组词】
头偶;偶戏
2.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