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2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27:43
“不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常用于文言文中,表示“难道不是……吗?”或“不是很……吗?”的意思,用来表达一种反问或强调的语气。
“不亦”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为“不”(否定词)+“亦”(也),合起来表示一种反问的语气。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减少,但在文言文和古典文学中仍保留其原有的用法。
在**传统文化中,“不亦”常用于表达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情趣。
“不亦”给人一种古典、优雅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范和深邃的思想。
在学*和阅读古典文学时,我经常遇到“不亦”这个词,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不亦快哉?”来表达春天的愉悦感受。
想象一幅古代文人在竹林中品茶的画面,背景音乐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与“不亦”的古典韵味相得益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sn't it…?”或“Doesn't it…?”,用来表达类似的反问或强调语气。
“不亦”是一个富有古典韵味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学*和理解*古典文化时,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通过学和使用“不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亦】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俗作腋-亦,人之臂亦也。 、 《广雅》-胳谓之腋。 、 《埤苍》-腋在肘后。
也;也是。
【引证】
《战国策·魏策》-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
【组词】
亦许、 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