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1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16:14
“动人心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触动人的心灵和魂魄。它形容某种事物或情景非常感人,能够深深地打动人的内心,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
“动人心魄”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情感深度和强度表达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广泛,成为描述强烈情感体验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情感表达往往强调内敛和含蓄,但“动人心魄”这个成语却强调了情感的强烈和直接。它反映了人们对深刻情感体验的追求和认可。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感动。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留下深刻印象的时刻,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演讲比赛中听到一位选手讲述她的亲身经历,那次演讲动人心魄,让我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洒满湖面,
波光粼粼,动人心魄。
夜风轻拂,
带来远方思念的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月光下的湖面,波光粼粼,宁静而美丽。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旋律悠扬、情感深沉的钢琴曲,让人沉浸在动人心魄的氛围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eart-wrenching" 或 "soul-stirring",它们也用来形容那些能够深深触动人心的情感体验。
“动人心魄”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那些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传达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
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
那振激精神,~的事情,必然是愈演愈急,愈来愈速。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4. 【魄】 ——“落魄”的“魄”的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