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4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45:41
“哀挽”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它通常用来描述人们在亲人、朋友或尊敬的人去世后所表达的悲痛和追思之情。
在文学中,“哀挽”常常出现在悼词、挽联、挽歌等文体中,用以表达深切的哀思和对逝者的敬意。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哀挽”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对逝者的悲痛心情。在专业领域,如丧葬服务行业,“哀挽”也是一个常用的术语,涉及到悼念仪式的策划和执行。
同义词:哀悼、追思、悼念、缅怀 反义词:庆祝、欢庆、喜悦
这些同义词在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悲痛时各有细微差别。例如,“哀悼”更侧重于表达悲痛的情绪,“追思”则强调对逝者生平的回忆和纪念。
“哀挽”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哀”字表示悲伤,“挽”字原指牵引、拉,后引申为对逝者的怀念和追思。在古代,哀挽常常与丧葬仪式相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
在**传统文化中,“哀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哀挽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核心的哀悼和怀念之情是普遍存在的。
“哀挽”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葬礼、黑纱、挽歌等与死亡相关的场景。它能够唤起人们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参加过亲友的葬礼,亲眼目睹了哀挽的场景。那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以及人们真挚的哀悼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哀挽”:
月光洒在寂静的墓园,
哀挽的歌声随风飘散。
每一朵花都诉说着思念,
每一颗星都闪烁着哀叹。
在视觉上,“哀挽”可能让人联想到黑白照片、墓碑、花圈等象征死亡和哀悼的图像。在听觉上,挽歌、哀乐等音乐形式能够唤起人们对哀挽情感的共鸣。
在不同文化中,“哀挽”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悼念仪式可能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仪式,而在东方文化中,哀挽可能更加强调集体的哀悼和家族的团结。
通过对“哀挽”这一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和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表达悲痛和怀念的词汇,也是文化和社会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理解和运用“哀挽”这一词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情感,尊重生命。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挽】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广诂》-挽,引也。 、 《说文》-輓,引之也。 、 《广韵》-輓,輓车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或輓之,或推之。 、 《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 、 《汉书·韩安国传》-转粟輓输以为之备。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挽炮车者。
【组词】
挽郎、 挽强、 挽满、 挽车、 挽住、 挽手儿、 挽歌郎、 挽强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