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2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26:25
双重国籍:指一个人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的国籍。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个人出生时,其父母来自不同国家,或者一个人通过婚姻、归化等方式获得了第二个国家的国籍。
“双重国籍”一词源于对国籍概念的扩展,随着全球化和个人身份多样性的增加,这一概念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某些文化中,双重国籍可能被视为一种优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灵活性。然而,在其他文化或国家中,可能存在法律限制或社会偏见。
对于拥有双重国籍的人来说,这个词可能带来复杂的情感,如自豪、困惑或归属感的缺失。
个人经历中,可能遇到过朋友或家人拥有双重国籍,他们在选择居住地或旅行时面临的选择和挑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两个国度的边界上,我拥有双重国籍,心灵在晨曦与暮色间徘徊。”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两个国家的边界上,手持两本护照,背景音乐可能是两种文化的融合。
在不同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对待双重国籍的态度和法律规定可能大相径庭。
“双重国籍”是一个反映全球化时代个人身份多样性的词汇。它不仅涉及法律和政策,还触及个人身份、文化认同和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
1.
【双】
(会意。从雔,从又,持之。雔(chóu),两只鸟。又,手。本义:一对)。
禽鸟二只。
【引证】
《说文》-雙,隹二枚也。 、 《方言六》-飞鸟曰双。 、 《公羊传·宣公五年》。正义:“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常不离散。”-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2.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
3.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4.
【籍】
(形声。从竹,耤(jí)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籍,簿书也。 、 《周礼·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 、 《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掌邦国宾客之体籍。 、 《左传·成公二年》-非礼也勿籍。 、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 明·顾炎武《复庵记》-宫观之籍。
【组词】
籍口、 籍戎、 籍地、 削籍、 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