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5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53:25
词汇“众管”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众”通常指许多人或大众,“管”可以理解为管理、管制或管束。因此,“众管”可能指的是由许多人共同参与的管理或管制行为。然而,由于这个词汇并不常见,我们无法从广泛的语言使用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由于“众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专业领域,如果存在使用,可能是指某种形式的集体管理或公众参与的监管机制。
由于“众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很难提供具体的例句。如果硬要构造,可能是:
由于“众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关于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非常有限。它可能是由“众”和“管”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语境下的表达。
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或文化背景下,“众管”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强调公众参与和集体智慧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能在一些社区治理或公共事务管理中被提倡。
由于“众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或联想。如果存在联想,可能是与民主、参与和集体智慧相关的正面情感。
由于“众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由于“众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将其融入到诗歌、故事或其他创作中可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例如:
由于“众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如果存在联想,可能是与集体讨论、公众**相关的图像和声音。
由于“众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非常有限。
“众管”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使用和理解需要特定的语境和创造性的想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可能不是一个重要的词汇,但在某些特定的讨论和表达中,它可以提供一种新颖的视角。
1.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
2.
【管】
(形声。从竹,官声。本义: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后泛指管乐器)。
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有六孔,长一尺。后泛指管乐器。
【引证】
《说文》-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 、 《诗·周颂·有瞽》-箫管备举。 、 《淮南子·原道》。注:“管,箫也。”-建钟鼓,列管弦。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组词】
管色、 管儿、 管弦、 管说、 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