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3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39:42
折节(zhé jié)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折断的关节,比喻在某种压力或困境下屈服、改变原则或立场。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或压力时,放弃原有的坚持或原则,做出妥协或改变。
在文学作品中,“折节”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逆境中的心理变化,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家族压力下的妥协。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某人在面对困难时的软弱或不坚定。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它可能用来分析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行为变化。
同义词中,“屈服”强调在外力作用下的被动接受,“妥协”强调双方或多方之间的让步,“让步”则更多用于谈判或争论中,“投降”则带有军事或对抗性的意味。反义词中,“坚持”强调持续不变的立场,“固执”带有贬义,指坚持错误或不合理的事物,“不屈”和“顽强”则强调在困难面前的坚韧不拔。
“折节”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可能用于描述物理上的折断,后来引申为比喻意义上的屈服或改变。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折节”来比喻人在政治或社会压力下的行为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折节”常与儒家思想中的“气节”相对立,强调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原则和尊严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批评那些在权力或金钱面前失去原则的人。
“折节”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软弱、妥协和不坚定。它可能引发对个人品格和道德立场的质疑,影响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评价。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需要在原则和现实之间做出选择的情况。例如,在职场中,有时为了保住工作或达成目标,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这种情况下就可能涉及到“折节”的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霜的侵蚀下,曾经的傲骨也难免折节,但心中的火焰,依旧燃烧不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棵在风暴中折断的树,象征着“折节”的意象。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低沉或悲伤的旋律,来表达“折节”所带来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nd over backwards”或“give in”,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折节”,但也表达了在压力下做出妥协的意思。
“折节”这个词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人在压力下的行为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品格的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和运用它。
1.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