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5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59:44
“整冠纳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整理帽子和鞋子,通常用来形容人准备出门或迎接重要场合时的细致准备和庄重态度。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仪式感和对细节的重视。
在文学作品中,“整冠纳履”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重要时刻的准备状态,如迎接贵宾、参加庆典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描述正式场合或重要**时,仍能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专业领域,如礼仪、公共关系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专业性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同义词:
反义词:
“整冠纳履”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礼仪文化,当时的人们非常重视仪式和礼节,因此在重要场合前整理服饰是一种基本的礼仪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任何需要细致准备和庄重态度的场合。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整冠纳履”体现了这种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所变化,但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强调对重要的尊重和准备。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庄重和尊重。它让我联想到古代的宫廷礼仪和现代的重要场合,如婚礼、会议等。这种细致的准备和庄重的态度,体现了对**和他人的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参加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时,特意提前准备,整冠纳履,确保自己的形象和准备都无可挑剔。这种细致的准备让我在会议中更加自信和从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晨曦微露,整冠纳履,
迎接新日的光辉。
心中庄重,步履坚定,
每一步都踏出尊重与期待。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镜子前细致地整理衣冠,准备出门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庄重、优雅的古典音乐,如巴赫的作品,来增强这种仪式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ress to impress”或“suit up”,强调的是通过着装给人留下好印象。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重要场合的重视和准备。
“整冠纳履”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细节的重视,也反映了文化中的礼仪传统。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在重要场合要保持庄重和细致,这对于提升个人形象和尊重他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谓无过!而~,当避嫌疑者也。
1.
【整】
(会意兼形声。从攴(pū)从束从正,正亦声。攴是敲打,束是约束,使之归于正。合起来表示整齐。本义:整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整,齐也。 、 《礼记·月令》。注:“整,正列也。”-整设于屏外。 、 《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乱易整,不武。
【组词】
整娖、 整立、 整扮、 整设、 整蔚
2.
【冠】
戴;戴帽子。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组词】
沐猴而冠;冠带、 冠巾、 冠狗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引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组词】
冠带医生、 冠首、 冠绝、 冠伦
3.
【纳】
(形声。从糸(mì),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纳,丝湿纳纳也。 、 刘向《九叹·逢纷》-衣纳纳而掩露。
【组词】
纳纳
4.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