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0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09:31
拨乱济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拨正混乱,救助危难”。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混乱或危难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以恢复秩序或解决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拨乱济危 常用来描述英雄人物或领导者在危机时刻的英勇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新闻报道或政治演讲中,它可能会被用来描述政府或组织的行动。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管理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讨论危机管理和应急响应。
同义词:救亡图存、扶危济困、解危救难 反义词:火上浇油、推波助澜、雪上加霜
拨乱济危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在描述君主或领导者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行动时经常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拨乱济危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救世”理念,强调领导者在危机时刻的责任和担当。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民对于英雄和领导者的期待和评价标准。
拨乱济危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勇气、智慧和责任感。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采取行动,寻求解决方案。
在个人生活中,拨乱济危 可以用来形容在家庭或朋友遇到困难时,自己或他人提供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在朋友失业时,提供职业指导和心理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暴的中心,他如磐石般坚定,
拨乱济危,以智慧的光芒照亮黑暗。
拨乱济危 可以联想到英雄电影中的场景,如超级英雄在城市陷入危机时的救援行动,或者是历史剧中君主在国家危难时的决策场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restore order in a cr****" 或 "save the day",虽然这些表达没有直接对应的中文成语那么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但它们传达了相似的意义。
拨乱济危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传递了在危机时刻采取行动的重要性和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1.
【拨】
(形声。从手,发声。本义:治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撥,治也。 、 《诗·商颂·长发》-玄王桓拨。 、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组词】
拨烦、 拨乱、 拨畦、 拨通
2.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3.
【济】
渡过水流。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济乎江湖。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 、 唐·李白《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组词】
同舟共济;济胜之具、 济水、 济涉、 济运
帮助;救助。
【引证】
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济师来攻。
【组词】
济人利物;济拔、 济惠、 济物、 济时
4.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