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4:59
拥书百城 这个词汇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字面意思是拥有书籍的数量可以与百座城池相媲美。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藏书丰富,学问渊博,或者拥有大量的书籍收藏。
在文学作品中,拥书百城 常用来形容学者或藏书家的学识和藏书之丰富。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书籍收藏或学术成就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图书馆学或出版业,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大型图书馆或个人藏书的规模。
拥书百城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特别是与书籍收藏和学问有关的典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由于数字化阅读的兴起,其使用场景可能有所变化。
在中国文化中,书籍一直被视为知识的象征,拥书百城 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问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反映了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对学术成就的认可。
拥书百城 给人以庄重、博学和深邃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一个充满书籍的安静空间,一个可以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地方。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观过一个私人图书馆,那里的藏书之多让我想到了拥书百城 这个词汇。那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智慧的地方,每一本书都似乎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拥书百城,智慧之光, 每一页,都是心灵的窗。”
想象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书架高耸入云,书籍排列整齐,每一本书都散发着纸张和墨香的味道。这种场景可以与古典音乐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library of a thousand volumes”,虽然不如拥书百城 那样富有诗意,但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
拥书百城 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书籍的数量,更体现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问的尊重。在现代社会,尽管阅读方式和媒介发生了变化,这个词汇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北魏时期,饱学多才的李谧博览群书,他无心去考取功名加入仕途,一生将家产变成书籍,他收集各种书籍并加以审订。经他审订的书有四千多卷,他给后人留下的名言是:“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沈砺《年来所志百不遂而书籍藏日富》诗:“黄泥亭子白茆堂,~南面王。”
1.
【拥】
(形声。从手,雍声。本义:抱)。
同本义。
【引证】
汉·刘向《列女传》-闭门,聚众鸣鼓。众恐,拥柱而歌。
【组词】
拥树、 拥矢、 拥社、 拥持、 拥膝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3.
【百】
(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本义:数词)。
十个十。一百,100。
【引证】
《说文》-百,十十也。 、 《淮南子·时则》-律中百钟。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百辆之迎、 百日、 百户
4.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