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2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25:41
木强则折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木头太硬就容易折断”。这个成语比喻人如果过于刚强,不懂得变通,就容易遭受挫折或失败。它强调了在处理事情时应该保持适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避免过于刚硬而导致失败。
在文学作品中,木强则折 常用来形容那些性格刚烈、不懂得妥协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劝告他人不要过于固执己见。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领导风格或人际交往中的柔韧性。
木强则折 出自《老子》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这句话强调了柔弱胜于刚强的哲学思想。
在传统文化中,木强则折** 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柔弱胜刚强”的观念。这种思想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保持一定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比过于刚硬更为重要。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学会变通和妥协,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己见。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过于固执而导致合作失败的案例。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木强则折 的道理,学会了在团队中保持适度的柔韧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木强则折 融入到对自然界的观察中:
风吹过林间, 木强则折, 柔枝轻摆, 生命之舞。
想象一棵大树在暴风雨中因为过于刚硬而折断的画面,或者听到风吹过柔软枝条的声音,这些都能让人联想到木强则折 的意象。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can be wonderful”(好事过头反成坏事)来表达,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强调了适度的重要性。
木强则折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在处理问题时保持柔韧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和妥协,以达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效果。
故兵强则灭,~,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弊。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强】
强制,强迫。
【引证】
《考工记·梓人》-强饮强食。 、 《左传·文公十年》-三君皆将强死。
【组词】
强匄、 强媒硬保、 强劝架、 强邀、 强风情、 强为、 强起
劝勉。
【引证】
《周礼·司谏》。注:“犹劝也。”-强之。 、 《孟子》-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3.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
4.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