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5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55:47
词汇“尘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尘”通常指尘埃、尘土,而“伏”可以理解为潜伏、隐藏。结合起来,“尘伏”可能指的是尘埃潜伏或隐藏的状态。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以下分析将基于这种字面解释进行。
“尘伏”字面意思是指尘埃或尘土处于潜伏或隐藏的状态,可能暗示着某种未被察觉或未被注意到的状态。
由于“尘伏”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个地方长时间无人问津,尘埃积累但尚未飞扬的状态。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
由于“尘伏”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它可能是由“尘”和“伏”两个常用字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语境中表达特定的意义。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尘伏”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被遗忘或忽视的状态,如老旧的物品、废弃的场所等。
“尘伏”可能给人一种沉寂、静谧的感觉,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由于“尘伏”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尘伏”来形容某个被遗忘的角落:
在岁月的长河中,
尘伏的角落,
静静诉说着,
往昔的故事。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布满尘埃的房间,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尘埃在光束中静静悬浮。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安静的氛围,几乎没有声音。
由于“尘伏”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不详。
“尘伏”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使用范围有限,主要用于文学创作中形容某种静态的、被遗忘的状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但在日常交流中可能并不实用。
1.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湫隘嚣尘。 、 《庄子·逍遥游》-尘埃也。 、 《庄子·齐物论》-而游于尘垢之外。 、 《楚辞·招魂》-朱尘筵些。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组词】
浮尘;降尘;灰尘、 一尘不染;尘封、 尘涓、 尘芥、 尘沙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