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3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34:23
十行诏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下达的简短诏书,通常只有十行文字。这种诏书因其简洁明了而得名,常用于紧急或重要的事务。
在文学作品中,十行诏 常被用来描绘**的权威和决策的迅速。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学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十行诏 的词源直接来源于其字面意义,即诏书的长度。在古代**,诏书的长度往往与内容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特定类型诏书的专有名词。
在古代社会,十行诏 体现了的权威和决策的迅速。它是一种政治文化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皇权的集中和高效。
十行诏 这个词给人一种庄严和权威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威严和国家的稳定。
在我的学*中,十行诏 这个词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它让我意识到在紧急情况下,简洁明了的决策是多么重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十行诏下,风云变色,
帝王心意,字字如金。
十行诏 这个词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的景象,**坐在宝座上,大臣们恭敬地聆听诏书的宣读。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简短官方文件也有,但不一定有专门的词汇来描述。例如,在英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简短皇家命令或声明。
十行诏 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历史术语,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政治和文化,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简洁明了的沟通是多么重要。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我更加欣赏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的深度。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3.
【诏】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引证】
《说文新附》-诏,告也。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 、 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上诏书者。 、 《穆天子传》-以诏后世。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组词】
诏众、 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