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5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53:25
“丁宁告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反复叮嘱,告诫”。其中,“丁宁”指的是反复叮咛,“告戒”则是告诫、提醒。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通过反复的叮嘱来提醒某人注意某事,通常带有一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丁宁告戒”常用于描述长辈对晚辈的教诲,或者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强调其重要性和必须遵守的性质。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简单的表达方式,如“反复叮嘱”或“一再提醒”。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教育,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强调规则或指导的重要性。
同义词:
反义词:
“丁宁告戒”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中的“丁宁”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意为叮咛、叮嘱。随着时间的推移,“丁宁”与“告戒”结合,形成了这个成语,用以强调反复叮嘱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长辈对晚辈的教诲被视为非常重要,因此“丁宁告戒”这个成语在描述这种关系时尤为贴切。它反映了儒家文化中重视教育和规矩的传统。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责任和义务。它可能让人想起父母或老师的教诲,带有一定的温暖和关怀,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认真对待他人的忠告。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多次听到父母用“丁宁告戒”的方式提醒我注意安全和健康,这种反复的叮嘱让我感到家的温暖和关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丁宁告戒,
花开有时,勿忘归途。
想象一位**在夕阳下,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叮嘱,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暖的光线和柔和的声音,带来一种温馨和安宁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peatedly admonish”或“constantly remin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都是强调反复提醒的重要性。
“丁宁告戒”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传达了反复叮嘱的意思,还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效果。
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
1. 【丁】
2.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
3.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4.
【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戒,警也。 、 《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 《礼记·曾子问》-以三年之戒。 、 《左传·哀公元年》-基浇能戒之。 、 《国语·吴语》-息民不戒。 、 《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戒之慎勿忘。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知足以自戒。
【组词】
戒慎、 戒书、 戒旦、 戒守、 戒命、 戒戢、 戒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