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1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18:44
恐怖分子: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从事恐怖活动的人或团体。恐怖活动通常包括暴力行为、威胁、恐吓或其他形式的极端行为,目的是通过制造恐慌来达到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
“恐怖分子”一词源于法语“terroriste”,最初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用来描述那些使用恐怖手段来推行革命政策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扩展到了任何使用恐怖手段的个人或团体。
在现代社会,恐怖分子通常与极端主义、**狂热和政治暴力联系在一起。这个词在媒体报道和政治言论中频繁出现,成为描述和定义当代冲突和威胁的关键词汇。
提到恐怖分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暴力、恐惧和不确定性。这个词激发了强烈的负面情感,如厌恶、恐惧和愤怒。
在日常生活中,恐怖分子这个词通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与国际安全**相关。个人可能通过这些报道来了解和反思全球安全问题。
在诗歌中,恐怖分子可以被用作象征,代表人性的黑暗面或社会的不公。例如:
他们的手中握着恐惧的火种, 在夜的深处点燃了绝望的火焰。 他们是恐怖的化身, 在人心的荒原上播撒着恐惧的种子。
视觉上,恐怖分子可能与蒙面、武装和破坏的图像联系在一起。听觉上,这个词可能与紧张的音乐、警报声或新闻播报的声音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如阿拉伯语的“الإرهابي”(al-irhabi)或俄语的“террорист”(terrorist),恐怖分子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基本相似,都强调了暴力和极端行为。
恐怖分子这个词在现代语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类特定的危险人物,还反映了社会对安全、正义和道德的深刻关注。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对于把握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脉络至关重要。
1.
【恐】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恐,惧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荀子·天伦》-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聊斋志异·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其破璧,乃辞谢。
2.
【怖】
(形声。从心,布声。《说文》“作‘悑’”。本义:惶恐,惊惧)。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 、 《淮南子·脩务》-焦心怖肝。 、 《文选·宋玉·神女赋》-神心怖覆。
【组词】
恐怖、 怖畏、 怖怯、 怖覆、 怖肝、 怖沮
3.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
4.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