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3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38:22
恒等式 是一个数学术语,指的是两个表达式在所有可能的输入值下都相等的关系。例如,代数恒等式 (a + b = b + a) 表明无论 (a) 和 (b) 取何值,等式总是成立。
在数学领域,恒等式是基础概念,用于代数、三角学、微积分等多个分支。在文学和口语中,“恒等式”这个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比喻性地用来描述某种始终不变的关系或原则。
“恒等式”一词源自拉丁语“aequalis”(相等)和“idem”(相同),在17世纪被引入数学语言中,用以描述始终保持相等的关系。
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恒等式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它们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理解和预测自然界和社会现象。
恒等式给人一种稳定和确定的感觉,因为它代表了不变的真理。在个人层面,它可以象征着某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或关系。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识别和应用恒等式可以简化复杂的计算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在诗歌中,可以将恒等式比喻为爱情的永恒:“我们的爱,如同数学中的恒等式,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始终不变。”
视觉上,恒等式可以联想为两个完全重合的图形,象征着完全的一致性。听觉上,它可以联想为一段重复的旋律,代表着不变的节奏。
在不同语言中,“恒等式”通常都有对应的术语,如英语中的“identity”,德语中的“Identität”,这些词汇在数学语境中都有相同的含义。
恒等式作为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不仅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化和个人情感层面有着丰富的联想和应用。了解和掌握恒等式的概念,对于深化数学理解和个人表达都有重要作用。
1.
【恒】
(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恒,常也。 、 《易·序卦传》-恒者,久也。 、 《易·系辞下传》-恒,德之固也。 、 《诗·小雅·小明》-无恒安处。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求其恒。
【组词】
恒牙、 恒风、 恒舞、 恒制
2.
【等】
(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等,齐简也。
3.
【式】
(形声。从工,弋(yì)声。工有“矩”的意思。本义:法度;规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式,法也。 、 《周书·谥法》-式,法也。 、 《诗·大雅·下武》。传:“法也。”-下士之式。 、 《周礼·篔人》。注:“谓筮制作法式也。”-三曰筮式。 、 《周礼·典妇功》-掌妇式之法。 、 《周礼·太宰》。注:“谓用财之节度。”-九式。
【组词】
式度、 式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