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4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46:05
桑榆之年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桑树和榆树的年龄”,通常用来比喻人的晚年。这个成语源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其中“桑榆”指的是日落时分,太阳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比喻人到晚年。
在文学作品中,桑榆之年 常用来形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或心态,强调即使到了晚年,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写作中,它能够增添文雅和深沉的氛围。在专业领域,如老年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
同义词:晚景、暮年、晚年 反义词:青春、盛年、壮年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时间或生活阶段时有所不同,但都与年龄和生活状态有关。
桑榆之年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日落时分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比喻人的晚年,成为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常用的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晚年被视为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强调“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为”。桑榆之年** 这个词汇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对晚年生活的积极态度。
桑榆之年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温馨和敬重的。它让人联想到夕阳的美丽和宁静,以及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人,他虽然已过桑榆之年,但每天坚持读书和写作,他的生活态度和对知识的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桑榆之年,夕阳如画, 岁月静好,心自安然。”
桑榆之年 可以联想到夕阳下的桑树和榆树,温暖的色调和宁静的氛围。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轻柔的古典音乐,如古筝或二胡的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lden years”,用来形容退休后的生活,强调这段时期的舒适和享受。
桑榆之年 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时间阶段,更承载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对晚年生活的积极期待。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珍惜每一个年龄段的生活,并尊重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1.
【桑】
(会意。从桑,从木。桑者。神桑也。本义:植物名)。
一种桑属的落叶乔木 。树皮有浅裂,叶子椭圆形,花单性,花被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实可以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
【引证】
《说文》-桑,蚕所食叶木。 、 《贾子胎教》-桑者,中央之本也。 、 《礼记·内则》-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 《易·否》-系子包桑。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桑。 、 《穆天子传》-天子命桑。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组词】
桑麻、 桑土、 桑户、 桑里、 桑濮、 桑中、 桑落、 桑中之约、 桑中之奔、 桑间月下
2.
【榆】
榆树。
【引证】
《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榆,白枌。 、 《礼记·内则》-堇萱枌榆。 、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