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4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45:46
垝垣(guǐ yuán)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垝”和“垣”。
结合起来,“垝垣”指的是破败、倒塌的墙,常用来形容建筑物或城墙的破旧状态。
文学语境:在古典文学中,“垝垣”常用来描绘荒凉、衰败的景象,如古诗中的“垝垣残壁”、“垝垣断壁”等,营造一种沧桑、历史沉淀的氛围。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垝垣”较少直接使用,更多是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如“破败不堪”、“残破”等。
专业领域:在建筑学或考古学中,“垝垣”可能用于描述古代建筑遗址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古代城墙或防御工事时。
同义词:
反义词:
“垝垣”一词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描述古代城墙或建筑遗址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专业文献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垝垣”常与历史沧桑、岁月变迁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历史遗迹的尊重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垝垣”一词常带有一种凄凉、哀伤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沉淀和时光的流逝。在文学创作中,它常被用来营造一种怀旧或悲凉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垝垣”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参观古迹或阅读历史文献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从而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垝垣残壁映斜阳,岁月无声诉沧桑。”
视觉联想:想象一座古老的城墙,历经风雨,墙体破败,砖石散落,夕阳的余晖洒在残垣断壁上,形成一幅沧桑的画面。
听觉联想:风吹过破败的墙体,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rumbling walls”或“ruined walls”,用来描述类似的破败景象。
“垝垣”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虽然在现代口语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和专业领域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