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42: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42:16
词汇“外馆”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位于国外的官方机构,特别是指**在国外设立的官方机构,如大使馆、领事馆等。这些机构主要负责处理外交事务、保护本国公民的权益、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外馆”字面意思是指位于国外的馆舍或机构。在现代汉语中,它特指**在国外设立的官方机构,如大使馆、领事馆等。
“外馆”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外”和“馆”两个字组成。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国外的官方机构。
在**文化中,“外馆”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对外关系的窗口。它在社会背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处理国际事务和保护公民权益方面。
提到“外馆”,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国家的外交努力、国际合作以及对海外公民的保护。这种联想往往带有一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曾与外馆有过接触,可能会对其专业性和效率有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海外遇到困难时,外馆提供的帮助可能会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心。
在诗歌中,可以将“外馆”比喻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象征着沟通和理解的力量。
提到“外馆”,可能会联想到庄严的建筑、飘扬的国旗以及外交官们忙碌的身影。这些视觉和听觉联想共同构成了对外馆的印象。
在不同语言中,“外馆”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含义相似,都是指代国外的官方机构。例如,英语中对应的是“embassy”或“consulate”。
通过对“外馆”的深入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讨论外交事务。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馆】
(形声。从食,官声。“馆”,供宿供膳,所以从“食”。它的异体字作“舘”,说明“馆”属于房舍一类。本义:高级客舍,宾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馆,客舍也。 、 《周礼·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 《诗·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 、 《诗·大雅·公刘》-于豳斯馆。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师三日馆谷。 、 《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围聘于郑,…将入馆。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馆人、 馆客、 馆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