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7:55
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是指1870年至1871年间,普鲁士王国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普鲁士的胜利,德意志帝国的成立,以及巴黎公社的诞生。
普法战争一词直接来源于参与战争的两个国家:普鲁士(Prussia)和法国(France)。在19世纪,随着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这类以国家命名的战争词汇开始流行。
普法战争在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导致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也加剧了法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战争的后果在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有所体现。
提及普法战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民族的荣耀与悲剧,以及历史的不可逆转性。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激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普法战争可能作为历史课程的一部分被学,或者在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时有所接触。这种学经历有助于形成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在诗歌中,普法战争可以作为一个象征,代表历史的转折点或民族的命运:
铁蹄下的法兰西,
普鲁士的荣耀,
历史的篇章,
书写着血与火。
通过观看关于普法战争的电影或纪录片,可以获得更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例如,战场上的炮火声、士兵的呐喊声,以及战后的废墟景象,都能深刻地传达战争的残酷。
在不同语言中,普法战争的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历史**的核心内容是相同的。例如,在德语中称为“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在法语中称为“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
普法战争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承载着具体的历史*,也反映了民族、政治和军事的多重维度。在学这一词汇时,我们不仅是在了解一个历史**,更是在探索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影响。
1.
【普】
(会意兼形声。小篆字形,从日,从并。“并”亦可以看作声。“普”是二人并排站着。本义:日无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注:“日无光,则近远皆同。”-普,日无色也。
2.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引证】
《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盐铁论·诏圣》-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 《管子·心术》-杀戮禁诛谓之法。 、 《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
3.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4.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