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4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41:18
性情:指人的性格和气质,即一个人在情感、行为和思维上的稳定特征。它包括了个体的情感反应、行为模式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性情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性”和“情”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性”指人的本性,“情”指情感。随着语言的发展,性情逐渐演变为指人的性格和气质。
在*传统文化中,性情被视为人的内在品质,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儒家思想强调“性相近,相远”,认为人的性情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得到改善。
性情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那些真诚、直率的人,他们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特质常常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
在我的生活中,我遇到过一位性情开朗的朋友,她总是能用她的乐观和热情感染周围的人,让我们的聚会充满欢笑。
诗歌: 性情如水,温柔而深邃, 流淌在心间,不问归处。 真诚如你,笑颜如花, 在世间留下,温暖的足迹。
视觉: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阳光下,面带微笑,周围是盛开的花朵,这幅画面传达出性情的温暖和美好。 听觉:一首轻柔的钢琴曲,旋律流畅而富有情感,让人联想到性情的柔和与细腻。
在英语中,与“性情”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temperament”或“disposition”。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同样强调个体的内在特质和情感反应。
性情是一个丰富而深刻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个体的内在特质,还反映了文化和社会对人的期待和评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性情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性,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
2.
【情】
(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 《礼记·礼运》又-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 、 《易·系辞》。虞注:“情阳也。”-情伪相感。 、 《白虎通·情形》-情者,阴之化也。 、 《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览物之情 、 清·黄宗羲《原君》-情所欲居。 、
【组词】
情熟、 情款、 情悃、 情热、 情肠、 情悰、 无情、 友情、 情交、 情好、 情志、 情思、 情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