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4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49:10
词汇“时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它可能是一个特定领域或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术语,或者是某个方言中的词汇。由于缺乏广泛的使用和明确的定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过,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出发,尝试进行一些分析。
“时语”从字面上理解,可能是指“时代的语言”或“时下的流行语”。它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时期内流行的词汇、表达方式或交流习惯。
由于“时语”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明确。它可能是由“时”(时代)和“语”(语言)两个字组合而成,用来描述特定时代的语言特征。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时语”可能指的是反映该文化或社会特征的语言现象。例如,在快速变化的网络文化中,“时语”可能指的是不断更新的网络流行语。
“时语”可能让人联想到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多样性。它可能引起人们对语言创新和传统保持的思考。
由于“时语”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个人应用的例子可能不多。但在学习和研究语言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时语”融入到描述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中,例如:
“时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不断变化的社交媒体界面和快速更新的网络视频内容。
由于“时语”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汇,跨文化比较的例子可能不多。但在不同语言中,可能都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特定时代的语言特征。
“时语”作为一个可能特定领域或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其定义和使用范围相对有限。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的语言特征是重要的,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