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5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54:35
信誉:指个人、组织或企业在社会交往中积累的信任和声誉,是他人对其诚信、可靠性和责任感的总体评价。
信誉一词源自拉丁语“credere”,意为“相信”。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是“credit”,在中文中逐渐演变为“信誉”,强调的是基于信任的社会评价。
在**传统文化中,信誉被视为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诚信为本”、“言而有信”等观念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信誉更是商业交易和人际交往的基石。
信誉一词给人以正面、可靠的情感联想,它代表着信任和尊重。在思考和表达中,信誉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
在个人经历中,信誉的重要性体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例如,在求职时,良好的信誉可以增加被录用的机会;在商业合作中,信誉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
诗歌:
信誉如晨曦,温暖而明亮,
照耀着前行的道路,不曾迷茫。
言出必行,心诚则灵,
信誉之光,永照心房。
视觉:信誉可以联想为一座稳固的桥梁,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听觉:信誉可以联想为一段悠扬的旋律,代表着和谐与稳定。
在英语中,“credit”和“reputation”都与“信誉”相关,但“credit”更侧重于金融信用,而“reputation”则更广泛地指代个人或组织的声誉。
信誉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影响着个人和组织的形象和发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信誉”这一词汇,有助于构建更加诚信和可靠的沟通环境。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誉】
(形声。从言,舆(yù)声。本义:称赞,赞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誉,偁也。 、 《墨子经》-誉名美也。 、 《周书·谥法》-状古述今曰誉。 、 《礼记·表记》-君子不以口誉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佞誉诬谀。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誉之则以为忧。
【组词】
誉人、 誉谀、 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