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2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28:57
文疏(wén shū)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书面的文件或信函。在古代,文疏通常指的是官方的文书、奏折或私人之间的书信。在现代汉语中,文疏的含义有所扩展,可以指任何形式的书面材料,包括正式的文件、报告、信件等。
文疏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文”指书写或文字,“疏”指陈述或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疏的含义逐渐扩展,从特指官方文书到泛指任何书面材料。
在**传统文化中,文疏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官方和学术领域。文疏的使用体现了书面语言的正式性和权威性,是沟通和记录信息的重要手段。
文疏一词给人以正式、严肃的印象,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员的庄重形象或现代办公室的正式文件。它传达了一种正式和权威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文疏可能不常被提及,但在处理正式事务时,如签署合同、提交报告等,文疏的概念仍然适用。
在诗歌中,文疏可以被用来象征沟通和交流,如:
笔下文疏传千里, 字字珠玑诉衷情。
文疏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竹简或现代的打印纸,以及书写时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文疏可以对应为“document”或“letter”,但这些词汇的含义更为广泛,不特指官方或正式的书面材料。
文疏作为一个汉语词汇,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使用,但在正式和专业的语境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现了书面语言的正式性和权威性,是沟通和记录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文疏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疏】
(会意。“疋”有通的意思。本义:疏导,开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疋者,破包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疏,通也。 、 《国语·周语》。注:“通也。”-疏为川谷,以导其气。 、 《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 《柳宗元《天说》-疏为川渎、沟洫、陂池。 、 《史记·河渠书赞》-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
【组词】
疏决、 疏漏、 疏源、 疏瀹、 疏辟、 疏涤、 疏治、 疏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