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1:5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1:50:55
时辰:在古代中国,时辰是指一天被划分为十二个等份的时间单位,每个时辰大约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这种时间划分方式源自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占星术,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对应。
时辰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现代社会更多使用小时作为时间单位,但时辰在文化和历史领域仍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辰不仅用于日常生活的计时,还与风水、占卜和中医等传统实践紧密相关。每个时辰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象征意义。
时辰常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宁静与秩序,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它唤起一种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与怀念。
在日常生活中,时辰的概念可能不常被提及,但在某些传统节日或活动中,如春节的守岁,时辰的概念仍被重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子时钟声响,星辰低语,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时辰可以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日晷和漏壶,以及与之相关的宁静和庄严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印度也有类似的时间划分方式,称为“加纳”(Ghati),每个加纳相当于现代的24分钟。
时辰作为一个古老的时间单位,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它在文化和历史层面上的意义深远。了解时辰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的生活方式,还能增进对时间概念多样性的认识。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辰】
(象形。金文字形,是蛤蚌壳之类软体动物的形象,“蜃”的本字。后经假借而产生了其他用法。本义;蛤蚌之类的软体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辰,有身也。 、 《史记·律书》-辰者,言万物之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