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6:21
惊畏: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惊”意味着突然的恐惧或惊讶,“畏”表示害怕或敬畏。结合起来,“惊畏”描述了一种强烈的、突然的恐惧或敬畏感。
“惊畏”这个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字面意义和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惊畏”常常与对权威、自然现象或道德规范的敬畏联系在一起。例如,古代文人常在诗文中表达对天命或君王的惊畏。
“惊畏”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一种深沉的、几乎无法逃避的恐惧感。它让我联想到面对未知或巨大力量时的无助和敬畏。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山区徒步时突然遇到暴雨,那种突如其来的自然力量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惊畏”的情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惊畏”:
夜幕低垂,星辰隐匿,
风声鹤唳,惊畏生。
心中波澜,难以平息,
敬畏自然,永恒之谜。
在英语中,“awe”和“fear”可以组合成“awe-fear”,类似于中文的“惊畏”,用来描述一种混合了敬畏和恐惧的情感。
“惊畏”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还反映了人类对未知和巨大力量的敬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惊畏”这个词对于传达复杂情感和深刻思想至关重要。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