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5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56:13
“交口同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大家同时说出同样的话。基本含义是指众人的意见或说法完全一致,没有分歧。
“交口同声”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文献,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一致意见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交口同声”常常被用来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一致的精神。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描述在重大或决策中,人们的一致态度和行动。
这个成语给人以团结、和谐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集体的力量和共同的目标,有助于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认同感。
在团队项目中,当所有成员都对某个方案表示一致支持时,我会使用“交口同声”来形容这种团结一致的氛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春风的吹拂下,花儿们交口同声地绽放,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衣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围坐在一起,面带微笑,同时说出同样的话。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和谐的旋律,象征着一致和团结。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in unison”或“with one voice”,它们也用来描述人们一致的行动或意见。
“交口同声”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它不仅强调了意见的一致性,还体现了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特色。
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声,誉称晋王仁孝聪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礼。
凡在满洲朝廷者,已~,称康梁为忠臣义士,特不敢言之于西太后耳。
1.
【交】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脚胫相交。
【引证】
《说文》-交,交胫也。 、 《战国策·秦策》-交足而待。 、 《礼记·王制》-雕题交趾。
【组词】
交趾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同】 ——见“胡同”hútòng。
4.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