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4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49:15
土司 一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取决于语境。最常见的含义是指一种面包,特别是指那种切成*片、经过烘烤后可以涂抹黄油、果酱或其他配料食用的面包片。此外,“土司”在历史上还指代一种地方行政官员,特别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土司是当地世袭的统治者。
“土司”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作为食品的“土司”可能源自英文“toast”,经由西方文化传播至。作为历史术语的“土司”则源自古代对地方世袭统治者的称呼,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盛行于明清时期。
在**西南地区,土司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反映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对于许多人来说,“土司”可能唤起温馨的早餐场景或对家乡的怀念。对于历史学者,它可能引发对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的深入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土司”是常见的食品,常用于快速准备早餐或作为小吃的选择。
在诗歌中,可以将“土司”用作隐喻,如“历史的土司,承载着民族的记忆”。
看到“土司”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金黄色的面包片,听到烤箱中面包烘烤的声音。
在英语中,“toast”对应于“土司”作为食品的含义。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来描述土司制度这种特定的历史现象。
“土司”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从日常食品到历史制度,都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学*语言和理解文化时,深入分析这样的词汇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司】
(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后”相对为“司”,即有司。本义:职掌,主管)。
同本义(含负责掌握、处理之意)。
【引证】
《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 、 《广雅》-司,臣也。 、 《小尔雅》。按,周官四十有一司,司者,理其事也。-司,主也。 、 《周礼·师氏》-司王朝。 、 《广雅》-司,主也。 、 《礼记·曲礼》。疏:“凡言司者,总其领也。”-曰司徒。 、 《韩非子·三守》-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 、 《韩非子·扬权》-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 宋·苏轼《教战守》-役民之司盗者,授之以击刺之术。
【组词】
各司其事;司籍、 司掌、 司方、 司铎、 司衡、 司勋、 司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