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2:1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2:14:39
词汇“晦诵”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晦”通常指昏暗、不明显,而“诵”则是指朗读、背诵。结合起来,“晦诵”可能指的是在昏暗的环境中或是不清晰地朗读或背诵。
“晦诵”的字面意思是在昏暗或不清晰的环境中进行朗读或背诵。
由于“晦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在一些古文或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用以形容某种特定的学习或记忆方式。
“晦”和“诵”都是古代汉语词汇,它们的组合可能是为了形容一种特定的学习环境或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达方式可能已经不再流行,因此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
在古代,由于照明条件的限制,学习常常需要在昏暗的环境中进行,因此“晦诵”可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学习现象。
“晦诵”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学子勤奋学习的场景,带有一种古朴和专注的情感色彩。
由于“晦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
在创作中,可以将“晦诵”用于描述一个角色在特定环境下的学习或记忆行为,增添一种古风或神秘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代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来增强这种古朴的氛围。
由于“晦诵”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晦诵”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它的使用范围有限,但在特定的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它可以有效地传达一种特定的情感和场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背景。
1.
【晦】
(形声。从日,每声。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晦,月尽也。 、 《论衡·四讳》-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 、 《左传·成公十七年》-陈不违晦。 、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不知晦朔。 、 清·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
【组词】
晦望、 晦景、 晦日
2.
【诵】
(形声。从言,甬(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诵,讽也。 、 《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兴道讽诵言语。 、 《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 《国语·楚语》-宴居有师工之诵。 、 《论语·子罕》-子路终身诵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
【组词】
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 诵笃笃、 诵咏、 诵诗、 诵说、 诵数、 诵谏、 诵忆、 诵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