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0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05:52
“拍马溜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拍马的屁股和抚摸马的胡须,比喻对上级或有权势的人阿谀奉承,极力讨好。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形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讨好他人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拍马溜须”常用来讽刺那些虚伪的奉承者。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加直接和生动,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或态度。在专业领域,如政治或商业,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那些为了职业晋升或商业利益而采取的策略。
同义词:阿谀奉承、谄媚、巴结、讨好 反义词:直言不讳、刚正不阿、不卑不亢
这些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阿谀奉承”更强调言语上的讨好,而“巴结”则可能包含更多行动上的努力。
“拍马溜须”这个成语的词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显然与古代马术有关,可能最初是指骑手对马的照顾,后来引申为对人的讨好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贬义色彩逐渐加强。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正直是被高度推崇的品质,因此“拍马溜须”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不诚实和不道德的。在现代社会,这种行为仍然被广泛批评,尤其是在强调个人能力和诚信的职场环境中。
这个词汇通常会引起人们的负面情感反应,因为它代表了虚伪和不真诚。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原则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在工作中或社交场合中表现出“拍马溜须”的行为。这种经历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因为它打破了真诚交流的期望。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拍马溜须”来讽刺那些虚伪的奉承者:
拍马溜须者,心机深似海, 言不由衷话,只为权财来。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在领导面前不停地夸赞,同时轻轻拍着领导的背,这个画面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拍马溜须”的行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rown-nosing”或“kissing up”,它们都有类似的贬义含义,用来形容那些过分讨好上级或权威的人。
“拍马溜须”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传达了对这种行为的道德评价。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态度。
新社会拍马溜须根本吃不开。
不靠~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
1.
【拍】
(形声。从手,白声。本义:拍击)。
同本义。
【引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拍鞍马。
【组词】
拍浮、 拍肩、 拍惜、 拍张、 拍球;拍台拍凳
2.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3.
【溜】
(形声。从水,留声。本义:水名)。
古水名。又名“潭水”。
【引证】
《说文》-溜水出郁林郡。
4.
【须】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xié),头,彡(shān),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须,面毛也。 、 《礼记·礼运》引《说文》-须,谓颐下之毛。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皙鬒须眉。 、 《礼记·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 、 《汉书·高帝纪》-美须髯。 、 《乐府诗集·木兰诗》-下担捋髭须。 、 《汉书·李广苏建传》-须发尽白。
【组词】
须眉浊物、 虬须、 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