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1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12:01
正面人物: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在文学、电影、历史或其他叙事形式中,具有积极特质、行为正面、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角色。这些人物往往被塑造成榜样,传递正能量,激励人们向善。
“正面人物”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较为现代,随着社会对正面价值观的强调而逐渐流行。它源自对人物形象的二分法,即正面与反面,反映了人们对善恶的区分。
在**文化中,正面人物往往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相联系,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提到“正面人物”,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正义、勇气、无私等正面情感,这些情感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行为和思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经常用历史上的正面人物作为例子,教导他们学*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黑暗的夜里,正面人物如星辰般闪耀,指引着迷途的旅人前行。”
想象一个正面人物的形象,可能是身着正义的斗篷,手持象征希望的火炬,这样的形象在视觉上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在西方文化中,正面人物可能被称为“hero”或“role model”,虽然词汇不同,但传达的正面影响和榜样作用是相似的。
“正面人物”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还激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我更加意识到语言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紧密联系。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4.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