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3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39:01
宵禁:宵禁是指政府或当局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在特定时间内禁止居民外出或进行某些活动的措施。通常在夜间实施,以防止犯罪活动或应对紧急情况。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宵禁常常被用来营造紧张或压抑的氛围,如战争时期的描述或政治动荡的背景。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宵禁可能被提及作为对当前社会状况的评论,或者作为历史的讨论点。 专业领域**:在法律和公共政策领域,宵禁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命令,需要详细的规定和执行机制。
同义词:夜禁、夜间管制 反义词:解禁、解除管制
词源:宵禁一词源自中文,“宵”指夜晚,“禁”指禁止。在历史上,宵禁作为一种治安措施,古已有之。 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宵禁的应用场景和执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目的——维护公共安全——始终未变。
意义和影响:宵禁在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往往与紧急状态、战争或重大**相关,它反映了社会对安全和秩序的高度重视。
情感反应:宵禁往往给人带来压抑和不安的感觉,因为它限制了个人自由,增加了生活的限制。 联想:联想到战争、动荡、紧急状态等情境。
经历或故事: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城市实施了宵禁,限制了人们的夜间活动,这对社交和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诗歌:
夜幕低垂,宵禁令下,
街灯孤寂,行人稀。
心中不安,思绪飘,
何时才能,重见光明?
视觉联想:宵禁可能让人联想到空无一人的街道、闪烁的警灯、紧闭的门窗。 听觉联想:宵禁时的城市可能异常安静,只有偶尔的警笛声或巡逻车的声音。
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在英语中,宵禁可以翻译为“curfew”,在法语中为“couvre-feu”,这些词汇在各自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含义和应用。
理解:宵禁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也是社会状态的反映。 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宵禁的含义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特定语境下的语言运用。
1.
【宵】
(形声。从宀(mián),肖声。从“门”表夜间昏暗。本义:夜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宵,夜也。 、 《书·尧典》-宵中星。 、 《周礼·司寤氏》-禁宵行者。 、 《淮南子·精神》。注:“长夜之中也。”-甘暝太宵之长。 、 《尔雅·释鸟》。樊注:“夜为农驱兽者也。”-宵扈宵。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宵。 、 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组词】
宵烟、 宵宿、 宵夕、 宵中、 宵分、 宵行、 宵征、 宵朗
2.
【禁】
(形声。从示,林声。本义:禁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禁,吉凶之忌也。 、 《周礼·秋官》。注:“禁所以防奸也。囿人掌囿游之游禁。”-使帅其属而掌邦禁。 、 《礼记·曲礼》-入意而问禁。
【组词】
禁条、 禁肉、 禁忌日、 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