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5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56:14
“正道直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沿着正确的道路直行。基本含义是指遵循正确的道路或原则,不偏离,不走歪路。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行为上的正直和道德上的正确。
在文学中,“正道直行”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品行端正,如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君子正道直行”。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某人坚持正确的做法,不随波逐流。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道德伦理讨论中,这个词汇强调遵循规则和原则的重要性。
同义词在强调道德上的正直和行为上的正确性方面相似,但“正道直行”更侧重于行动上的坚持和路径的选择。反义词则完全相反,指偏离正轨的行为或选择。
“正道直行”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行为的正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坚持正确的道路和原则——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正道直行”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强调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直、坚定和可靠的情感反应。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历史上的正直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他们的行为和精神都体现了“正道直行”的内涵。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老师,他总是坚持“正道直行”,即使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也不妥协,这种坚持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正道直行,不畏风雨,心如明镜,照见真我。”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条笔直的道路,两旁是整齐的树木,象征着正直和坚定。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清晨的鸟鸣,象征着清新和希望。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y the course”或“stick to one's principl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强调坚持正确的道路和原则。
“正道直行”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不仅指导个人行为,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正直和坚定的态度。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虽怀内美,重以修能,~,而罹谗贼。(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屈原及宋玉》)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
3.
【直】
(会意。小篆字形,从L(yǐ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正见也。 、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左传·襄公七年》-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 《书》-木曰曲直。 、 《易·说卦》-巽为绳直。 、 《礼记·月令》-先定准直。 、 吴均《与朱元思书》-争高直指。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4.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