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1:21
“东山屐”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东山(一个地名,常用来比喻隐居之地)穿着的木屐。基本含义通常与隐逸、闲适的生活态度相关联。
在文学中,“东山屐”常用来象征隐士的生活,表达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传统文化或隐逸生活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历史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会被用来分析特定文学作品或历史人物的生活态度。
“东山屐”的词源可能与**古代的隐士文化有关,特别是那些选择在东山隐居的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泛指所有隐士或追求闲适生活的人所穿的木屐。
在**文化中,隐士和隐逸生活一直受到推崇,被视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态度。因此,“东山屐”这个词汇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承载了这种价值观和理想。
“东山屐”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宁静和超脱。它让我联想到青山绿水间,一位隐士悠然自得地行走,远离尘嚣。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东山屐”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讨论**传统文化时,这个词汇常常出现,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东山屐踏青石路,白云深处觅诗魂。”
视觉上,“东山屐”让我想到一幅山水画,画中一位隐士穿着木屐,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听觉上,可能是一阵轻柔的山风,伴随着木屐踏在石板路上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隐逸生活的概念在许多文化中都有体现,如西方的隐士(hermit)概念。
“东山屐”这个词汇在*文化和语言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态度的象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深入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3.
【屐】
(形声。从履(鞋子)省,支声。本义:木屐,一种笨重的木底鞋)。
同本义。
【引证】
《三苍》-木屐也。 、 《庄子·天下》。李注:“木曰屐者。”按,雨行所以践泥。-以屐,为服。 、 《庄子·异苑》-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也。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屐登崖。
【组词】
屐子、 屐齿、 屐声、 屐履间、 屐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