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8-13 22:52: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13 22:52:31
亦作"鼻?"; 鼻出血。多由鼻部受外伤﹑鼻腔疾患﹑高血压﹑缺乏维生素c或k以及伤寒等急性传染病引起。
1.
【鼻】
(会意。从自,从畀(bì),“畀”又兼作声符。“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后,另造了“鼻”字。“畀”是给予、付与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本义:鼻子)。
同本义。呼吸兼嗅觉的器官。
【引证】
《说文》-鼻,主臭者也。 、 《老子》-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 、 《白虎通》-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又,鼻者,肺之使。 、 《易·噬》。虞注:“艮为鼻。”-肤灭鼻。 、 《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
2.
【衄】
鼻出血。
【引证】
《说文》。俗字作衂-衄,鼻出血也。从血,丑声。 、 《素问·金匮真言论》-春不鼽衄。 、 《大庄严论经》-此人奉使出门,卒尔鼻衄。
畏缩。
【引证】
《晋书》-未战而退,先自摧衄,亦古之所忌。
1、鼻衄是指从鼻腔内流出的血液,通常被称为鼻出血。在医学上,鼻衄的成因多样,可能与外伤、鼻部炎症、血液疾病或高血压等因素有关。
2、根据流血的程度和频率,鼻衄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鼻衄大多出现在青少年或儿童,通常是由于鼻腔内的小血管破裂引起的。继发性鼻衄则常见于成年及老年人,往往与其他健康问题相关。
3、鼻衄通常发生在干燥的环境、剧烈的运动或者用力擤鼻时。虽然大多数鼻衄是良性的,但反复发生的鼻衄应引起重视,尤其是伴随其他症状时。
4、在传统医学中,鼻衄可能与体内阴阳失衡或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鼻衄。
5、在处理鼻衄时,应保持冷静,保持头部稍微前屈,以避免血液流入喉咙,造成呛咳。
1、张老师在课堂上不小心摔倒,导致鼻子出血,让同学们十分惊讶,这就是鼻衄的一个例子。
2、冬天气候干燥,王小姐经常出现鼻衄的情况,因此她开始在家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
3、小明这几天感冒,频繁擤鼻子,结果导致了鼻衄,他不得不去看医生。
4、老李由于高血压,经常出现鼻衄,医生建议他定期监测血压并调整饮食。
5、根据中医理论,李爷爷认为鼻衄是因为他体内阴虚火旺,于是开始调整自己的作息和饮食。
1、鼻衄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鼻腔湿润,避免过度用力擤鼻。适当的饮水和使用生理盐水喷鼻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2、在不同的季节,特别是干燥的冬季和春季,鼻衄的发病率会有所增加,了解这些季节变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预防。
3、尽管大多数鼻衄事件是良性的,但打喷嚏、咳嗽后出现的鼻衄则可能提示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血液疾病,建议及早就医进行检查。
鼻衄之症,因风寒或湿热而发,治宜和解。
鼻衄者,皆因气血不和,故引发出血。
鼻衄者,针灸可调理气血,然非急症勿自诊断。
若久有鼻衄,必是内伤,需审辩症候,勿轻忽。
鼻者,通于五脏,故其血之出入,与诸脏息息相关。
1、鼻衄的拼音为bí zhǔ,意思是鼻子出血。
2、在医学上,鼻衄通常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鼻腔内血管破裂,从而出现鼻出血的现象。
3、鼻衄的常见原因包括外伤、干燥的空气、高血压、鼻炎等。
4、在中医上,鼻衄可被视作某些内在疾病的外显症状,需要通过辩证施治。
5、鼻衄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也有多次记录,用于描述鼻出血的相关病症。
1、他在球场上意外受伤,导致鼻子流血,医生告诉他这是鼻衄。
2、冬天干燥的空气让很多人出现鼻衄的症状,需要注意保湿。
3、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检查,以免引发鼻衄等并发症。
4、小孩因为用力擤鼻涕,导致鼻衄,家长要特别关注。
5、在中医上,鼻衄被视为肺热、血热等症状的表现。
1、鼻衄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预防鼻衄?
3、鼻衄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4、在古代医学中,如何理解鼻衄?
5、鼻衄与其他出血症状之间的区别。
故鼻衄者,血聚于上,气不复行,其故何?
鼻衄者,阳明受风,阴虚有热,故得此病。
风热病,鼻衄证,若无邪热,须服清。
血气虚也,故鼻衄。体虚多见。
故鼻衄,依寒热之气,肝之血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