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2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22:56
“山锐则不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山如果过于尖锐,就不会显得高大。这个成语比喻事物如果过于极端或尖锐,反而会失去其应有的高度或深度,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过于尖锐、刻*,从而影响其整体的高度或成就。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性格尖刻、不宽容的人,暗示他们因为过于尖锐而失去了人格的高度。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劝告他人不要过于尖锐或刻*,以免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商业策略或管理风格,指出过于激进的方法可能会损害长期利益。
这个成语的出处不详,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平衡和中庸之道的追求。在历史演变中,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用以批评或劝诫那些过于尖锐或极端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被视为一种理想的行为准则,强调平衡和谐。因此,“山锐则不高”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提醒人们在行为和性格上追求平衡,避免过于极端。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过于尖锐而失去高度的形象。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中要保持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过于尖锐的言辞而破坏人际关系的情况。这个成语让我意识到,在表达意见时应该更加圆滑和考虑他人感受,以免“山锐则不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山峰若尖锐,难显其高耸;人心若尖刻,难显其宽宏。”
想象一座尖锐的山峰,虽然看起来锋利,但却不如那些圆润的山峰显得高大。这种视觉联想可以与某些音乐作品中的尖锐音符相比,虽然引人注目,但不如柔和的旋律给人以深远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能通过“过犹不及”(too much of a good thing)这样的表达来体现,强调适度的重要性。
“山锐则不高”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中庸之道的智慧,提醒我们在各个方面追求平衡。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适度的重要性。
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锐】
(形声。从金,兑声。本义: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芒者,草耑也。”-锐,芒也。
3.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
4.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5.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