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6:2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6:26:39
词汇“[形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者是某个方言中的词汇。由于缺乏具体的现代用法和广泛的语料支持,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可能会受到限制。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已有的信息和可能的语境中进行一些推测和分析。
“形夭”可能由两个字组成:“形”和“夭”。其中,“形”通常指形状、形态,而“夭”在古汉语中多指早死、夭折。结合起来,“形夭”可能指的是形态上的早逝或不完整,或者比喻事物的短暂和不稳定。
由于“形夭”不是一个常见的现代汉语词汇,它的使用可能主要出现在古文、诗词或者某些特定的文学作品中,用以表达某种美学或哲学的意境。
由于“形夭”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很难找到具体的例句。如果强行构造,可能是:
同义词可能包括“短暂”、“易逝”等,反义词可能是“永恒”、“长久”等。
“形夭”的词源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体演变过程不详。
在古代文化中,“夭”常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联系在一起,可能反映了古人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
提到“形夭”,可能会联想到生命的脆弱、美的短暂以及无常的哲学思考。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应用的例子较少。
在创作中,可以将“形夭”用于描述某种短暂而美丽的景象或情感,如: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凋谢的花朵或转瞬即逝的风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哀伤的音乐。
由于“形夭”不是一个普遍的词汇,跨文化比较可能不适用。
“形夭”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能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1.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
2.
【夭】
(象形。小篆字形,象头部屈曲的样子。本义:屈,摧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大而屈其首,指事,申者,腰之直,夭者头之曲。-夭,屈也。 、 《论语》-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管子·禁藏》-毋伐木,毋夭英,毋附竿。
【组词】
夭英
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
【引证】
《释名》-少壮而死曰夭。 、 《礼记·王制》-不殀夭。 、 《孟子·尽心上》-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 《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夭其稚枝。 、
【组词】
夭札、 夭死、 夭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