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0:43
“杀彘教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杀死猪来教育孩子。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杀彘以教子”,意在强调父母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使其明白道理。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父母严格教育子女的情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比喻通过严厉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效果。
“杀彘教子”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汉语中,用以形容父母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典型表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一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有的严格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认真和负责。它也可能让人想起童年时父母严格的教育方式,带来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过父母通过严格的方式教育孩子,虽然有时显得严厉,但最终孩子也因此学会了自律和责任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杀彘教子,言传身教,父母之爱,深如海。”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父亲严肃地站在一头猪旁,准备杀死它,而他的孩子在一旁观看,表情严肃。这样的画面可能会让人感受到教育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成语可能是“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不打不成器),强调通过适当的惩罚来教育孩子。
“杀彘教子”这个成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父母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的方式。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理念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虽然教育方式多样化,但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注重方法和效果。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曾子曰:‘……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春秋时期,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她去。妻子要他回去并许诺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妻子从市场回来,曾子抓住一头猪就要杀,妻子说那只是骗小孩的话。曾子说:“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说到要做到。”
1.
【杀】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 、 《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 、 《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 、 《考工记·冶氏》-为杀矢。 、 《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 、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 、 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 杀坏、 杀落、 杀坯、 杀鸡扯脖、 杀人灭口
2.
【彘】
(象形。小篆字形。矢声,其余象猪头、脚。本义: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 、 《小尔雅》-彘,猪也。 、 《礼记·月令》。注:“水畜也。”-食黍与彘。 、 《贾子胎教》-彘者,北方之牲也。 、 《西山经》。注:“貆猪也。吴楚呼鸾猪。”-竹山有兽焉,名曰毫彘。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 、 《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 、 《史记·项羽本纪》-赐之彘肩。
3.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
4.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