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0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08:06
“公众”一词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指的是社会上不特定的大多数人,即广大民众。它强调的是集体性、普遍性和公共性,通常与私人或个体相对。
在不同语境下,“公众”的使用有所不同:
“公众”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公”字最初指代公共的、官方的,而“众”字则指代许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逐渐演变为指代社会上不特定的大多数人。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公众”的意义和影响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民主社会中,“公众”的意见和参与被视为政治决策的重要依据;而在集权社会中,“公众”可能更多地是被管理和控制的群体。
“公众”一词可能带给人集体性、普遍性和公共性的联想,同时也可能引发对社会责任感、公共利益和民主参与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参与过公众意见调查,感受到公众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热情。
在诗歌中,可以将“公众”融入到描述社会现象的诗句中,如:
公众的目光,如潮水般涌动,
在时代的舞台上,寻找着共鸣。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广场上聚集,表达对某一**的关注;结合音乐,可以想象一首反映公众情感和诉求的歌曲。
在不同语言中,“公众”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的“public”强调的是公开性和普遍性,而德语中的“Öffentlichkeit”则更强调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众”一词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帮助我理解社会集体性和公共性的概念,同时也促使我思考个人与集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众”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意识到语言在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中的作用。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