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09: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09:46
“亦复如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也是这样”或“同样如此”。它用来表示某事物或情况与之前提到的事物或情况相同或相似。
“亦复如是”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这个成语体现了汉语中对重复和一致性的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事物的重复性和一致性是一种美学和哲学追求。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倾向。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稳定和一致的感觉,可能在情感上引发一种安心或熟悉的感觉。
在学术写作中,我经常使用“亦复如是”来强调我的观点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增强了论述的连贯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亦复如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宁静的湖面,倒映着天空和树木,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和重复,这正是“亦复如是”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just the same”或“likewise”,但它们在语境和语义上略有不同。
“亦复如是”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提供了精确性,也在文化传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凝神细诊了半刻功夫。换过左手,~。
1.
【亦】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俗作腋-亦,人之臂亦也。 、 《广雅》-胳谓之腋。 、 《埤苍》-腋在肘后。
也;也是。
【引证】
《战国策·魏策》-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
【组词】
亦许、 亦然
2.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3.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4.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