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0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07:12
斜面:斜面是一个几何学术语,指的是一个平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一个角度,这个角度不是直角(90度),而是小于90度的锐角或大于90度的钝角。在物理学中,斜面也用于描述物体在倾斜表面上滑动或滚动的现象。
斜面一词源自拉丁语“clīvus”,意为斜坡或斜面。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是“incline”或“slope”。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在不同语言中演变并保留了其基本的几何意义。
在某些文化中,斜面可能与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相关联,如日本的枯山水园林中经常使用斜面来创造动态的视觉效果。
斜面可能让人联想到挑战和克服困难,因为它通常与需要额外努力才能达到顶点的场景相关。
在登山活动中,斜面是常见的地形特征,需要特别注意安全措施,以防止滑倒或坠落。
在诗歌中,斜面可以被用来象征人生的起伏:
人生的斜面, 时而陡峭,时而平缓, 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的挑战。
斜面可能让人联想到山坡、滑雪场或建筑物的倾斜屋顶。视觉上,它可以是静态的图像,也可以是动态的视频,如滑雪者在斜坡上滑行的场景。
在不同语言中,斜面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是普遍的。例如,在法语中,斜面是“pente”,在德语中是“Schräge”。
斜面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角色。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物理现象,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各种挑战。通过对斜面的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语言表达中。
1.
【斜】
(形声。从斗,余声。本义:用斗倒出)。
舀出。
【引证】
《说文》-斜,抒也。
【组词】
斜酒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