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9:5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9:56:36
词汇“掊斥”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掊斥”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掊斥”的字面意思是排斥、拒绝。其中,“掊”有推开、排斥的意思,“斥”则是拒绝、排斥的意思。两者结合,“掊斥”即表示强烈地排斥或拒绝某人或某事。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掊斥”常用于描述对某种观点或行为的强烈反对。例如,在政治、哲学或文学论述中,可能会使用“掊斥”来表达对某种思想的拒绝。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通常会被更常见的词汇如“排斥”、“拒绝”所替代。
“掊斥”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频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大大降低。随着语言的发展,更简洁明了的词汇如“排斥”、“拒绝”逐渐取代了“掊斥”。
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对不同观点的掊斥有时被视为维护正统思想的手段。在现代社会,这种强烈的排斥态度可能被视为不包容或缺乏对话精神。
“掊斥”给人一种强烈、决绝的情感反应,常与固执、不容异议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排斥”或“拒绝”,而不是“掊斥”。这个词汇更多出现在学术或古文阅读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掊斥”用于描述一个角色对某种观念或行为的极端反对,以此来塑造角色的性格特点。
由于“掊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强烈的肢体动作或激烈的言辞。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掊斥”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排斥或拒绝的词汇是普遍存在的。
“掊斥”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及其文化内涵。
1.
【掊】
击;抨击。
【引证】
《战国策·秦策》-勾践终掊而杀之。
【组词】
掊攻
击破。
【引证】
《庄子·逍遥游》。司马注:“击破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组词】
掊斗折衡
2.
【斥】
(形声。从广(yǎn),屰(nì)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屰”(不顺)也兼表字义,表示人从房屋里逆行而出。本义:驱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却退其屋不居。-斥,却屋也。 、 《汉书·五帝纪》-无益于民者斥。 、 《汉书·江都易王非传》-击吉斥之。 、 《史记·天官书》-斥小疏弱。 、 王谠《唐语林》-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
【组词】
斥放、 斥遣、 斥远、 斥去